自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至今创富配资,这场持续三年有余的战争已演变为一场残酷的消耗战。俄罗斯军队倾泻了上万枚各型导弹,从口径巡航导弹到匕首高超音速导弹,从黑海舰队发射的3M14对地攻击型到陆基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,几乎动用了全部常规导弹库存。然而令人意外的是,尽管基辅、哈尔科夫等城市屡遭轰炸,乌克兰的抵抗意志却始终未被摧毁,俄军反而深陷战争泥潭。这场战争彻底打破了现代军事领域盛行的导弹制胜论神话,对筹划台海军事行动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。
深入分析俄军导弹战术的失效原因,需要回溯战争进程的每个关键节点。冲突首日,俄军从克里米亚半岛发射的36枚口径导弹精准命中基辅军政设施,其中7枚被乌军S-300系统拦截。在随后72小时内,俄军又向哈尔科夫军事仓库发射了18枚伊斯坎德尔,但乌军通过预先分散部署保住了60%的武器装备。至2022年3月底,俄军导弹使用量突破400枚,其中包括首次实战部署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,这些造价高达2000万美元的尖端武器却因乌军机动防空系统的游击战术而收效甚微。当年9月,俄军开始系统打击敖德萨港口设施,但乌军利用罗马尼亚转运通道维持了七成以上的军备补给。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战争持续,乌军逐步建立起由山毛榉导弹、德国IRIS-T和美国NASAMS组成的多层防空网,使得俄军2023年发动的能源设施打击行动中,针对变电站的KH-101导弹突防成功率降至不足40%。
展开剩余74%地理环境因素同样制约了导弹威力。在基辅战役中,苏联时期建造的赫鲁晓夫楼展现出惊人韧性,其1.2米厚的混凝土承重墙成功抵御了多枚500公斤级战斗部的直接命中。而在喀尔巴阡山脉地区创富配资,复杂地形使导弹圆概率误差增大至50米以上,乌军利用地下隧道网络构建的隐蔽指挥所完好率保持在80%以上。这种情形令人想起1945年硫磺岛战役——美军倾泻的1.8万吨弹药仅造成日军地下工事3%的损毁率。截至2025年7月,俄军累计发射的1.7万枚导弹(含6000架次自杀式无人机)虽造成乌克兰GDP下降35%,却未能摧毁其战争潜力,反而促使乌军海马斯火箭炮部队在2024年反攻中摧毁了俄军37个弹药库。
将视角转向台海,俄乌经验教训尤为值得深思。解放军东部和南部战区部署的11个导弹旅(含9个近程弹道导弹旅和2个巡航导弹旅),理论上具备单波次投送430枚导弹的能力。以长剑-10巡航导弹为例,其450公斤战斗部需3枚才能确保摧毁一个加固机堡,而要瘫痪台岛西岸所有空军基地至少需要2000枚精确制导武器。但台湾的防空体系远比乌克兰严密,其强网系统整合了4架E-2K预警机、24套爱国者-3和200余部天弓导弹发射架,防空导弹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7.2部,是以色列铁穹系统的1.5倍。更关键的是,台岛中央山脉现存的地下化军事设施规模惊人——仅衡山指挥所就拥有可抵御百万吨当量核爆的复合装甲,而遍布全岛的42处空军洞库可保障75%的战机生存率。这种防御体系使得单纯导弹打击的效果大打折扣,1944年冲绳战役中,美军对日军地下工事的炸弹毁伤率不足5%的历史教训值得警惕。
现代战争史反复证明,战略轰炸的心理震慑大于实际效果。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78天的空袭中,虽然摧毁了塞尔维亚军队52辆坦克(平均每摧毁1辆需消耗269枚精确制导武器),但最终迫使米洛舍维奇妥协的关键因素,是透过俄罗斯传递的地面进攻威胁。同样,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,萨达姆政权在承受42天空袭后仍保有80%的装甲力量,直到美军第三机步师攻入巴格达才宣告崩溃。这些战例都表明,要实现彻底征服,最终仍需依赖地面部队的实质性控制。
对于台海军事准备,必须建立三个清醒认知:首先,导弹突击应聚焦斩首作战,精确打击总统府、国防部等核心指挥节点,而非无差别攻击民用设施。其次,必须做好大规模两栖登陆的万全准备,当前解放军海军已列装的3艘075型两栖攻击舰、8艘071型船坞登陆舰及51艘072A型坦克登陆舰,理论上可一次性投送2个陆战旅,但要确保胜利仍需动员数百艘民用滚装船。最后,必须预估最残酷的巷战场景——参照格罗兹尼战役经验,台岛西部城市群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将使得进攻方承受3:1以上的伤亡比。唯有充分吸取俄乌冲突的深刻教训创富配资,才能在未来的统一之战中掌握战略主动,以最小代价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。
发布于:天津市国华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